大学生毕业论文(合集五篇)

2022-08-29   来源: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不仅是对高校毕业生的考核,同样也是对指导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检验。很多高校为了规范高校毕业生的写作进程同时对指导教师教学能力进行检测都会要求高校毕业生详细记录毕业论文指导记录并于后期上交院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毕业论文(合集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大学生毕业论文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对人才的渴求逐渐从数量过渡到质量。笔者针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城市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城市;研究

   从整体而言,国内的相关学者,大多将大学生的毕业城市选择与经济发展相联系,发现收入差距比高生活成本对大学生流动的效应更显著,而大学生在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时,则就愿意在个性,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兴趣与就业目标等方面权衡了;另一些学者则考虑到了家庭因素,大学生趋向于中小城市就业,城乡背景对其就业地域选择有重要的影响;还有的学者还认为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与高校指导有关,并且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的政策导向下,强调高校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及以学生为本的内涵或发展;还有有一些学者认为其根源在于较低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以及城镇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了大学生的选择;还有些学者认为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有很多,包括经济发展现状,大学生在社会资本等客观因素和大学生择业观念的主观因素,对其推动作用都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因此政策的影响对大学生就业选择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地方政策,例如,一线城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收购人才,吸纳人才的政策,购房补贴等物质津贴,减税等措施。

   纵观近些年的对大学生就业城市的选择影响研究,一方面,可以看出该问题已经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相关重视,并提出了相关措施,另一方面,这些研究也存在着相关不足,总体而言,分析影响的因素,例如政策因素,经济因素较为笼统,没有根据具体的城市分析,另外对此研究的时间不长,没有和目前的政策与时俱进,较为宏观,没有深入了解。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會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对人才的渴求逐渐从数量过渡到质量。由于城市化发展水平进入到上升期,而高质量的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是相关城市未来中高收入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代表着高知识技术水平的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走向以及对城市的选择,成为地方政府以及国家关心的问题,那么,作为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如何选择适合使自己充分发展的城市,应该要如何甄别这个城市发展的现状,考虑到这个城市的哪些因素,使自己在这个城市达到效用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毕业的大学生在各个地区分布不均,存在着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也引起了国家和相关城市地区的重视,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学生就业城市选择的偏向,国家和相关政府应该如何作为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资源。尤其是近期新一线城市的公布,使得对大学生的人才争夺加剧。

   本次项目主要探究以大学生群体在就业时的城市选择问题,分析其选择意愿以及其影响因素。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剧,人后红利减少,城市发展从对于劳动力数量的追求转变为向劳动力质量的追求。新一线城市出现对于高素质人才的争夺,并出台大量针对高学历人才的优惠政策。本次研究立足于人才争夺战大背景下,选取《第一财经周刊》在2018年划分的15个新一线城市中成都、武汉、南京、西安、杭州、天津六个城市为样本,探究大学生对于新一线城市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反映。本研究拟从家庭个人、城市产业、城市宜居、政府政策等角度展开,研究大学生对就业城市的选择影响因素。其中着重探究人才争夺战大背景下于大学生就业城市的影响因素,旨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加理性客观选择城市提供参考依据,让大学生能够更合理全面衡量所选择的城市,提高大学生对就业城市选择的满意度及幸福感。

   本研究具有以下创新:

   视角新颖。本课题以大学生就业需求为主体,如何选择合理的城市就业,是关乎全国众多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目前为止,罕有文献能从大学生就业需求的角度,建立一个合理的体系,去衡量和比对各个城市之间的差异,为大学生理性选择就业城市提供可以较合理的可量化指标。

   贴近生活,现实意义重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对人才的渴求逐渐从数量过渡到质量。各大城市应该如何作为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资源。尤其是近期新一线城市的人才政策的公布,使得对大学生的人才争夺加剧。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当下社会发展状况,为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提供参考。

   时间节点新。本课题立足于人才争夺战的背景下,选取新公布的新一线城市为样本。时代瞬息万变,以往研究难免有些陈旧过时,不能更好的适应当下人才政策的需要。所以,最新调查和研究的一手数据与研究报告就显得格外重要。

   创建了可视化、可量化的城市指标体系。本研究综合多种大学生就业选择过程中关注度较高的多项指标,如:城市发展水平、城市发展潜力、城市文化、薪资与平均消费比、相关人才政策、物价水平、交通便捷度、气候适宜度等,综合这些指标,建立大学生就业城市指标选择体系。

   先立足于新一线城市人才争夺战的大背景下,结合自身条件和自身研究优势,确定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影响因素分析选题。其次,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城市人才政策文本,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奠定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再次,选取武汉、成都、南京、杭州、西安、天津这六个新一线城市做样本,同时设计问卷调查,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最后,运用比较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得出结论,建立城市的可量化、可视化的指标体系,供大学生在就业城市选择这一问题参考。

【篇2】大学生毕业论文

  摘要:21世纪,金融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新兴的变革———互联网化,而紧跟世界步伐的“绿色金融”所推出的“绿色数字金融”也开始出现在大众的面前。通过分析绿色数字金融及“蚂蚁金服”的发展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大打击力度;把好内容质量关等改进措施。

  关键词:绿色数字金融;环境保护;蚂蚁金服

  在这个互联网发展迅猛的新时代,由于城市生活的快节奏,我们不得不赋予这个新兴模式新的定义及要求,以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因此各地都在积极地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而“绿色创新”也理所应当地成为顺应这个时代节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阿里巴巴子公司———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以下简称蚂蚁金服),借以绿色数字金融领域领头羊的身份,带领中国在世界绿色数字金融领域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这是用最正确的方法来证明中国在绿色金融范畴的领导地位。而这次绿色数字金融在金融领域所做的新尝试也带给了传统金融行业新的经营经验。通过对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平台的“蚂蚁金服”为例,介绍绿色数字金融为一个企业所带来的发展变化。

  一、绿色数字金融概述

  “绿色数字金融”是基于当今互联网背景下的一项电子绿色金融体系的产物。其能产生环境效益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互联网投融资活动。这些环境效益涵盖减缓气体、水体以及土壤的污染,降低温室气体(CO2)的排放等,从而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轻和适应气候的变化并体现它们的协同效应等。它的兴起以及不断的市场化对企业的蓬勃发展起着正向激励的主导作用。如蚂蚁金服就是现如今全球第一款“绿色数字金融”产品,它相当于一款线上银行(OnlineBank),借以低碳的消费形式绿色运营。在当下的金融领域,“绿色金融”这个热词,正在招揽着许多对其有兴趣的人们参与其中,而发展绿色金融则是一项消除绿色资金瓶颈的重要手段,金融行业也因此呈现出一种炙手可热的状态。在中国互联网产业疾速发展的背景下,“绿色金融”被以独特的`视角扩展开来,大众用十分缜密的研究方式来分析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与经济在此情境下的变动方向,从而人们对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绿色金融展开更深层次的剖析,绿色金融的不断发展革新对于金融界的格局以及现如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蚂蚁金服”的发展现状

  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于2016年8月27日,蚂蚁金服开放了一个个人的碳账户———“蚂蚁森林”供支付宝上4亿多的消费者使用,这将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私有碳账户。蚂蚁金服于2017年2月17日发出了关于其企业绿色金融业务的相关数据,有多于两亿的消费者开通了支付宝平台上的“蚂蚁森林”功能,且因此而节省的碳排放量一天就高达2500吨。蚂蚁森林把消费者的交通出行、网络充值(如:水、电、煤缴费等)以及网络购物等消费行为而节俭下来的碳排放量,计算为可以用数字加以度量的“绿色能量”,而该能量可以让消费者在其手机中种植培育一棵棵虚拟树。待电子树的绿色能量达到一定数量后,蚂蚁金服和其协作方将会携手种下一棵实物树,用以鼓励消费者的绿色减碳行为。

  2017年1月底,蚂蚁金服和其公益伙伴借以蚂蚁森林这一功能,在内蒙古阿拉善SEE地域种植总量多于111万棵的胡杨或梭梭树,用以防治荒漠化。SEE还将在阿拉善植下一亿棵的梭梭树,从而恢复超过200万亩的荒漠,让这本应绿色的荒漠重现生机。蚂蚁金服在借助金融手段治理环境的同时,也在借助梭梭树、沙柳、樟子松的衍生价值增高当地民众的生活品质。截至2月份团队已完成11个嘎查(蒙古族的行政村)、135户牧民申请的58万亩造林地块考察,在对造林地块核实的同时,项目人员还对牧民集中开展了7次项目宣讲与培训,使牧民充分了解项目理念,并熟知项目执行管理办法。随着一亿棵梭梭树项目的生态影响力不断扩大,积极主动参与生态恢复、改善自己生活环境的牧民数量日渐增多,团队按照项目规划,科学地对造林土地进行调查,最终确定更多适合植被恢复的区域。

  三、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果

  (一)加入“绿色数字金融联盟”

  2017年1月,绿色数字金融联盟(GreenDigitalFinanceAlliance)由“蚂蚁金服”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冬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正式启动,此联盟将集结全球知名金融科技企业,一起寻觅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这是联合国环境署成立45年来,首次携手中国企业共同发起的国际性联盟,同时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第一个绿色数字金融联盟。2016年9月5日联合国环境署和中国的企业蚂蚁金服签订了一份战略协作备忘录,协议双方协作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绿色金融行业范畴的联盟,二者凭借与多个数字金融领头羊公司的协作,使得中国逐步转型为绿色金融的世界领先者。

  (二)蚂蚁金融的“群众路线”

  一直以来,尽管在国家的政策和支持方面,越来越重视绿色金融,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却显得有些不易操作,大众的参与度也不足以满足绿色金融的需求。而支付宝个人碳账户平台,则是采取走“群众路线”的方式,进而汇聚大量用户及小微公司的实力,带动消费者加入到这个以绿色行为主动的消费者队伍中来,做一个以绿色生活为前提的实施人,所以它才有了这个可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不菲意义。现如今绿色金融同消费个体的关系已经变得逐渐紧密。

  (三)改善雾霾问题

  多植一棵树木,多爱护好一片森林,就意味着我们是在为绿色生态献出我们自己的力量,去保护环境、而树木也是我们净化空气最天然的武器。“蚂蚁金服”依附于绿色数字金融体系为消费者带来绿色消费,同时消费者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绿色消费来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最优利益,一方面,赢得了所需的客户量,另一方面,为环境保护事业出资出力。

  (四)倡导绿色消费

  “蚂蚁森林”,主张倡导人们绿色消费,并与八年前风靡一时的“开心农场”游戏模式类似,它叫醒很多人早起收能量。碳市场的发展素来是业内热、消费者冷的局面,低碳一直在提倡,一直在被关注,但却始终没有方法深入人心,无法让绿色意识进入人们的潜意识。但是蚂蚁森林却打破了这一尴尬的形势。

  四、“蚂蚁金服”的不足

  (一)“蚂蚁森林”功能充值

  在网络上现在随处可见售卖“蚂蚁森林”充值的软件,有的可以自动帮用户收取能量,有的能量则甚至多达一天种植100棵树苗。这种不正当的充值行为更是对企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支付宝“生活圈子”功能的评论审核功能

  支付宝“圈子”功能上线后,大量涉嫌色情内容的照片被无审核的上传从而引发网民的口诛笔伐。公众对于支付宝恶意炒作低俗营销的质疑难以平息。该圈子因为有大尺度照片涉嫌低俗而遭到诟病。

  五、改进措施

  (一)加大打击力度

  群众的力量是惊人的,加大打击力度一经发现有舞弊行为,支付宝管理人员可采取直接封号等强制措施,用户也可以进行举报奖励,激励大家一起努力来维护游戏的公平性。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所以支付宝的“生活圈子”也不可能突破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所定义的种种规则。于“蚂蚁金服”之类的互联网公司而言,不应该自恃用户群体巨大、消费平台普及,就目无法纪。毕竟,建设网络强国就必须要做到网络空间的清朗。

  (二)把好内容质量关

  而对支付宝“圈子”功能管理方案不完备问题,针对不良信息的鉴别,在支付宝“圈子”内,对于发布含有色情、人身攻击、明显广告信息、刷屏、盗图、等违规言论的行为,支付宝应当发布紧急声明致歉,圈子管理员应删除其动态,对账号进行禁言处理,甚至拉黑账号处理。并按照规定做出处罚。进一步完善支付宝“圈子”功能的审核制度,未经审核的图片及文字应当禁止上传,并设立禁言词汇。在21世纪这个新型的社会,我们要对绿色金融加大宣传力度,但大力宣传绿色金融却不是多一些绿色信贷,多发一些绿色债券就可以提高绿色金融的知名度的。而宣传绿色金融则是一项耗费时间耗费脑力和技术的工作。支付宝旗下的蚂蚁金服所采取的绿色数字金融服务模式,旨在让大众更加支持绿色发展、绿色商品及绿色投资项目。而“蚂蚁金服”试水绿色数字金融,因致力环境保护带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将带动中国绿色金融的迅猛发展。

【篇3】大学生毕业论文

  摘 要:文章梳理了近年来高校图书馆毕业季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从品牌营销、专业运营、创意特色服务及延伸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毕业季读者服务策略,分析了实践的重点及难点,以期推动高校图书馆毕业季读者服务活动的持续开展。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5-0045-03

   毕业生是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主要群体之一,传统的服务形式主要以指导论文写作、提供就业信息、辅助学校职能部门办理离校手续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环境的改变及读者个性化需求的增多,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也在不断创新变革。近年来,高校图书馆以毕业季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者服务实践活动,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既加深了毕业生与学校之间的情感联系,又扩大了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

   1 毕业季读者服务研究的现状

   中国知网的文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最早针对毕业生群体服务的相关研究为1982年彭东城、陈建华发表的《大学图书馆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指导》一文,该文指出了论文指导的必要性,并从选题、文献收集、大纲撰写步骤等方面阐释了高校图书馆应如何为大学生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学位论文、会议文献、专利文献的收集工作。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条件下,这篇文章提出高校图书馆应为毕业生提供专业服务,展现了研究者不唯馆藏、重视读者需求的超前服务意识。1983年至2012年,相关研究文献仅有51篇,研究内容均为针对某一主题展开的论述。如:刘艳波针对毕业生面临的择业问题,从择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的信息服务;苏许斯认为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毕业生的文献需求,从选题、馆藏、检索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主动跟踪服务。该阶段的相关研究论文数量较少,内容以信息资源服务为主,在形式上多为讲座培训等,该阶段应用实践的主要特征为服务内容形式单一,且缺乏互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变革,高校图书馆针对毕业生群体开展了一系列服务活动。2013年,艾春燕等人发表的《打开服务的另一扇窗:高校图书馆毕业季系列活动》一文,论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自2010年起开展的以毕业生为服务主体的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毕业墙留言、网络毕业空间构建、图书推荐、馆刊毕业专辑及毕业主题书签制作、借阅历史查询、图书漂流及毕业摄影展览等。毕业季成为该类研究主题的专有名词,自2013年至2018年9月相关研究呈逐年增长趋势,发文量为49篇,学术影响力也呈上升趋势,相关论文不仅在核心期刊发表,还得到基金资助。洪跃、张淼、刘冬霞等人通过对多所高校图书馆毕业季活动进行调研,列举了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并对项目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陈晨对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的毕业季主题活动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都蓝等介绍了暨南大学图书馆基于数据平台的毕业季服务概况及特色;张毅详细叙述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校园记忆之图书馆生活”纪念册系统的设计搭建及相关实践活动;刘晓娥以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为例,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毕业季活动所彰显的人文关怀内涵。

   目前,虽然学术界对高校图书馆毕业季读者服务进行了热烈讨论,但相关研究成果针对服务实践活动的介绍较多、理论分析较少。因此,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引进新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对近年来的毕业季主题活动进行梳理总结,制定毕业季读者服务策略,满足毕业生的多元化需求。

   2 毕业季读者服务策略

   2.1 服务品牌创建及营销

   品牌具有独特的标记与信息识别特性。服务品牌能展现图书馆的文化内涵,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还能凸显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毕业季读者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服务项目之一,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开展服务品牌的创建及营销工作,提升毕业季主题活动的竞争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化品牌意识,认识到创建主题鲜明、目标明确的毕业季服务品牌的重要性。二是加强与目标服务群体毕业生的互动交流,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需求,如信息资源需求、情感需求等。三是拓宽宣传渠道,通过社会媒体、校园广播站及电视、图书馆主页、微博、微信、社交网络、海报、宣传页等,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设计毕业季专有LOGO或吉祥物,加深毕业生对毕业季品牌标识的印象。四是重视服务效果的评估及反馈,及时总结经验,形成下一次活动的指导性方案,丰富读者服务内涵,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品牌建设。

   2.2 专业团队运营

   毕业季读者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长期开展的重要工作,从活动策划到实施都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的支持,因此,高校图书馆要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合作,成立专业的服务团队,统一规划及调配,提高团队人员的责任感,为毕业季读者服务工作提供保障,以确保服务开展的效能及连贯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服务理念。团队人员要树立主动服务的理念,不仅要为毕业生提供专业的图情服务,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还要在服务中付出更多情感及精力,加强与毕业生的互动交流,提升服务活动的效果。二是团队的协作与协调。高校图书馆应加强馆内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在宣传及实施过程中积极与学校职能部门合作,提高团队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推动毕业季读者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团队人员的构成。高校图书馆除鼓励专业馆员加入服务团队外,还要吸引学生社团、志愿者参与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满足毕业生的情感需求。

   2.3 创意个性化服务

   毕业季读者服务的目标群体是毕业生,他们拥有青春朝气,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策划阶段应注重个性化、时尚化、便捷化及互动性。创意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征集方案。高校图书馆可通过问卷、座谈、微博、微信等方式,广泛收集毕业季读者服务方案,倾听毕业生的意见,获取他们的实际需求。二是服务设计。高校图书馆应结合毕业生群体的特点,融入时尚、娱乐、感恩、奋斗等元素,在服务设计方面注重实用性及艺术性,不仅要提供便捷的参与途径,满足毕业生的实际需求,还要增加互动环节,呈现良好的视觉效果,激发毕业生的参与热情。三是丰富服务内容。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的毕业季读者服务活动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重复项目较多,服务内容缺乏新意。高校图书馆应创新思维方式,利用新技术打破传统的服务模式,结合毕业生的心理、社会形态、时尚热点等,开展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毕业季读者服务。四是构建网络服务系统。高校图书馆应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对毕业生的多元化需求进行分析,构建设计新颖、功能模块合理、界面美观的网络服务系統,为毕业生提供便捷的一站式读者服务。此外,高校图书馆也要注重对网络服务系统的维护,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信息的时效性。 2.4 校友延伸服务

   高校图书馆通过开展毕业季读者服务活动,为毕业生提供了人文关怀,能帮助他们形成校友情结及对身份转变的认可。校友资源是高校重要的社会资源,校友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高校图书馆为校友提供社会化服务,不仅能提升馆藏资源利用率,还能加强高校与校友的联系,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满足校友的终身学习需求,推动“校友经济”的开发。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制定校友服务制度。高校图书馆应制定校友服务的规章制度,为校友享受服务、馆员开展服务提供支撑,推动校友服务的规范化、日常化。二是建立校友资料库。高校图书馆可对毕业生的入馆、借閱、资源使用等信息进行收集、挖掘、归类、管理,并联合院系及学校职能部门,建立校友资料库,通过自助网络系统为校友提供数据服务,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三是建立校友服务专栏。高校图书馆可在网站主页设置校友服务专栏,将校友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之一。高校图书馆还可加强与校友工作机构的合作,拓宽发布渠道,主动为校友提供服务,提高校友的关注度。专栏的界面设计应简单明晰,便于校友利用馆藏资源;专栏的内容应丰富多样,包括历年毕业季读者服务留存、信息集合推送及电子资源整合等。四是提供纸质文献借阅服务及电子资源远程访问服务。高校图书馆应在满足在校师生资源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为校友提供纸质文献借阅服务及电子资源远程访问服务。五是提供深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高校图书馆可根据校友的信息需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校友提供查收查引、科技查新、数据服务、文献传递、报告分析等信息服务。六是重视校友捐赠。高校图书馆应重视校友捐赠工作,建立校友著作专藏文库或设立校友捐赠书架,在网站主页进行宣传,激发更多校友的捐赠热情。

   3 实践的重点与难点

   3.1 重点

   毕业季读者服务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由于毕业生群体需求的差异性,高校图书馆在开展毕业季读者服务活动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目前,高校图书馆每年开展的毕业季读者服务活动的内容及形式日趋雷同,如何开辟新颖独特、更贴近毕业生需求、更受欢迎、参与度更高的服务领域已成为其亟须思考的问题;如何从资源、环境、制度、管理、技术等方面寻求改变,创新服务模式,已成为其开展毕业季读者服务工作的重点。

   3.2 难点

   目前,如何利用新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及利用,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毕业季读者服务活动主题设计的难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新技术的利用。高校图书馆构建自助化服务系统、建设校友资料库及新媒体服务平台等,都需要新技术的支持。由于馆员的知识结构较单一,他们在利用新技术开展毕业季读者服务活动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此外,高校图书馆在利用新技术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整理的过程中,还应注重保护毕业生的隐私。二是毕业季读者服务活动的广度及深度。高校图书馆一个单位的数据会限制毕业季读者服务活动的广度及深度,影响个性化服务、延伸服务的开展效果。因此,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加强与院系、学校职能部门及社团的联系与合作,建立校友资料库,为毕业季读者服务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数据支撑。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利用新技术,制定毕业季主题活动策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能,为毕业生群体提供沟通交流、抒发情感的平台,增进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深化毕业生对母校的记忆和感情,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和心理需求,助力他们走向社会、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彭东城,陈建华.大学图书馆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指导[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121-126.

   [2]刘艳波.论毕业生择业教育与信息服务工作[J].图书馆建设,1998(4):23.

   [3]苏许斯.毕业设计的跟踪服务[J].图书馆建设,1995(1):59.

   [4]艾春艳,刘素清,刘雅琼,等.打开服务的另一扇窗:高校图书馆毕业季系列活动[J].图书馆建设,2013(3):62-64.

   [5]洪跃,丁学淑.高校图书馆毕业生主题活动创新与拓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11):77-82.

   [6]张淼.高校图书馆毕业季主题活动拓展服务研究:以“985”高校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6(5):67-71.

   [7]刘冬霞.高校图书馆“毕业季”主题活动的调研与思考:以211高校图书馆为例[J].晋图学刊,2015(2):54-58.

   [8]陈晨.高校图书馆毕业季读者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以辽宁省高校图书馆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2018(4):63-69.

   [9]都蓝,肖丽萍,李宾.基于数据平台的图书馆毕业季服务实践研究:以暨南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5(22):79-83.

   [10]张毅.高校图书馆毕业季服务的创新模式[J].图书馆建设,2015(2):81-84.

   [11]刘晓娥.浅析高校图书馆毕业季主题活动及其人文内涵:以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25-26.

   [12]冯文敏.美国高校图书馆校友服务现状及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3(2):167-170.

   [13]方芳.数字环境下美国高校图书馆校友服务调查与启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8(4):71-75.

   [14]刘慧敏.面向校友服务: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延伸点[J].科技信息,2013(11):60.

【篇4】大学生毕业论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大,不仅是国内市场的份额压力,更需要应对国际巨头的竞争压力。企业在这样的困境中求发展,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经济管理创新方法进行改革,从而达到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下面就新形势下,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优化措施,助力现代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理念不足。

  大部分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具体策略设计的过程中,对于理念创新工作的实际需求关注度不足,并没有结合经济管理工作的理念特点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先进性研究,难以凭借创新工作理念的有效转变实现对经济管理业务的精准支持,不利于企业凭借经济管理观念的优化实现对经济管理具体创新活动的有利处置。除此之外,一些企业经济管理业务在推进的过程中,缺乏对内部业务体系贯彻活动的关注,并不能保证凭借经济管理业务的理念特点实现对经济管理业务具体创新处置的关注,无法在固有的经济管理体系的阶段化特征分析过程中实现经济管理具体业务与理念创新体系的有效对应。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拥有转化经营管理理念的意图,但在处理企业经营性危机的过程中,难以凭借常规业务理念的创新实现对企业经营性障碍因素的有效规避,造成部分管理工作的创新控制难以充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战略执行过程中的思维模式优化要求,导致企业虽然可以在决策层的业务推进过程中实现对经济管理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却难以充分按照管理性质业务的先进思维理念实现与企业经济管理具体业务的对接,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按照较为有利的方式实现业务处置。

  (二)优化设计不明确。

  目前,一些经济管理工作在进行具体创新战略制定过程中,对于创新战略的执行切入点重视和分析程度不足,并没有将创新方向的明确作为一项优先设计的内容,这就使得一些经济管理工作在进行具体优化策略设计的过程中,难以凭借战略实施的趋势特点和竞争性业务核心动力的培养特征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立足点价值的研究,无法按照全球化竞争性质业务的优化管理趋势进行竞争策略价值体系的精准分析,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化处理价值。还有一些经济管理工作的方向设计工作缺乏对市场竞争力因素的关注,并没有充分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优化控制需要,对具体的经济管理战略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这就使得经济管理工作在进行竞争力因素调查应用的过程中,难以在核心竞争力的优化控制方面具备与经济管理体系的实际对接能力,不利于企业凭借经济管理环境的调查执行具备较强前瞻性的竞争力优化战略,降低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方案设计业务执行价值。

  (三)组织结构体系不完善。

  经济管理人员对于市场竞争性因素的研究分析关注度不足,并没有凭借对竞争性因素环境的全面考察分析实现对组织结构建设体系的重视,这就使得部分组织结构的创新工作很难凭借决策层的高度关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考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经济管理业务运行的实际价值。在结构体系创新管理业务处置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在业务设计缺乏对组织结构整体状态的重视,并没有将扁平化业务体系充分纳入经济管理工作的执行范围当中,这就使得不同层次的业务控制结构容易在常规业务执行的过程中,受到管理层次因素的不利影响,很难按照信息资源传达控制体系的组织结构优化设计理念进行组织结构价值的实现。还有一部分企业组织结构体系的设计工作者,对于信息资源的传递与反馈机制运行体系的重视程度不足,难以按照组织结构的柔性建设要求进行信息资源与组织结构的有利业务对接,这就使得一些经济管理工作很难按照临时性组织管理业务的特点,实现对经济管理工作的合理对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组织结构工作体系操作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形式控制质量。

  (四)执行力度不够。

  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完整的凭借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均衡化发展体系进行构建,这就使得企业难以按照自身对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贯彻,进一步适应经济管理工作体系创新的实际要求,降低了经济管理工作价值在新时期社会环境中的实现水平。还有一些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调查所有人力资源的实际需要,这就使得一些业务体系的创新和发展难以在企业主体人力资源的主体诉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予以推进,难以实现企业优化发展与员工个人需求的双重满足,降低了以人为本思想的执行价值。

  二、优化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提高新时期经济管理工作理念优化水平。

  在执行具体的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所有的企业管理工作人员都需要加强对理念创新活动的关注,要结合经济管理业务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阻力,对领导性质工作的实际理念需要予以明确,为经济管理业务体系价值的进一步实现提供有利支持。要按照经济管理工作的障碍分析特征,对更多的思想性因素价值加以研究,使企业可以更加完整地凭借竞争性业务体系的建设模式,更多地适应新时期市场环境所带来的严峻考验,为企业现金经济管理理念价值的实现提供基础性条件。在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创新过程中,需要对经济性质工作的基础条件具备充足的认识,要更好地凭借经济管理业务的创新控制要求,对具体经济管理业务的创新思维加以分析,更好地保证管理性质的业务理念可以在思维方式的特征得到明确的情况下,按照新时期的经济管理特征实现优化,切实保证企业全部参与经济管理的人员都可以凭借经济管理理念的优化顺应创新发展战略在总体业务实施方向要求。经济管理理念的优化工作还必须全面顺应管理业务的视角控制特征,并且按照经营性业务体系改革的特征,对经济管理业务执行过程中的思维模式优势加以控制,促使更多的经济管理业务理念价值可以在经济管理工作实践经验累积的过程中得到优化建设。

  (二)提升经济管理业务方向设计合理性。

  在进行经济管理战略优化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将方向设计作为一项核心性质的因素进行定位处理,并且根据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化设计特点,对经济管理业务体系的方向建设趋势进行明确,使经济管理业务可以在新时期更加完整地适应核心竞争力业务的控制处理要求,并保证企业能够在竞争性质活动的价值得到明确的情况下,凭借全球化业务体系的建设控制要求进行经济管理业务价值控制模式的建设,使基础性业务体系的设计活动可以在适应市场竞争机制建设需要的情况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化处理。在进行核心竞争力因素优化控制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竞争力发展战略的控制处理要求,对更多的经济活动价值体系进行控制,使发展战略因素的优化设计可以在经济管理业务机制的价值得到明确的情况下,顺应经济发展活动的控制处理需要,保证发展战略因素可以在新时期具备更好的实施基础。经济管理工作的方向创新还必须按照经济管理具体活动不同阶段的目标特点进行业务细节的设计,使战略资源的优化控制能够在企业更多的了解市场资源变化趋势的状态下,进一步具备与经济发展具体需要的对接能力,为战略业务体系创新价值的进一步实现提供有力帮助。

  (三)增强经济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体系建设力度。

  首先,组织结构的创新工作设计需要按照组织结构业务体系的建设需要进行创新业务策略价值的分析控制,并且保证更多的业务创新机制可以在经营性业务推进的过程中,进一步具备与组织结构体系相适应的能力,为组织结构创新积累一定的基础性条件。

  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工作要加强对当前市场环境中经验因素的积累控制,并且结合扁平化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势,对传统经济管理环境当中的诸多制约性条件加以研究,促使企业可以凭借市场环境当中各项因素的积累控制实现对经济管理工作实际需求的满足,并使机构设置的具体工作可以将自身价值面向组织建设经验累积领域进行业务运行,为组织结构体系价值的进一步实现创造有利条件。组织结构的创新设计还必须加强对经济管理实际业务的柔性化管理业务的重视,必须保证组织结构业务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可以凭借束缚性因素的价值优化方案,进行组织结构灵活性的精准研究,并且按照市场环境中诸多经济管理策略的多样化处置特点,进一步适应组织结构管理业务体系的调整控制要求,为信息资源及新型技术资源在经济管理体制创新中发挥作用提供条件。组织结构的设计工作还必须具备对虚拟性质组织结构体系建设工作的关注,要使更多的学习型组织结构体系的建设可以在经济管理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更好地具备市场环境中的盈利能力,为组织结构体系价值的进一步实现提供有利帮助。

  (四)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积极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经济管理工作基础性经营业务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经济管理业务的操作模式特点,并且将以人为本理念的优势,进一步适应经济管理改革的要求。要深化对企业员工个人需求的调查,并将经济管理的体制制度创新更好地按照员工需求进行满足,提升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工作对于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深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沈二琳,李德其.对构建企业创新管理体系的探讨和分析[J].中国企业管理信息,

  [2]王永芝,季磊.企业创新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们[J].商场现代化,

  [3]陆乾容,杜少敏.浅议创新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J].陕西管理技术,

  [4]许娟,刘军燕.浅议创新管理快速发展成功之道[J].现代科技信息,

【篇5】大学生毕业论文

  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职业院校,一跃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倡议的实现,高技能型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校企合作是一种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实践教学方式,在高职教育中得到广泛运用。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在教学中逐步开发了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与学校进行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合作方式,现有实训室10间,校外实训基地20余个,以外资高星级酒店和大型国有旅行社为主,校企共建人才孵化基地1个,真正实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一、校企合作的概念及其内在规定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助双赢,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概念界定

  校企合作,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互动活动。而这一活动是在培养新型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目标的指引下开展的,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的合作,把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就业与发展。其实质在于以产教融合为指引,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以及机构的合作与互动,充分利用好学校、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以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所培养出的学生符合用人单位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

  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践来看,合作对象的选取主要集中在餐饮行业,在合作实践中常见的有“订单式”培养模式、“2+1”合作模式以及“实践基地”模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顾名思义是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依据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培养学生的育人模式,一般课程的开设时间较短,而学生经过一定程序考核合格,毕业之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

  2.“2+1”合作模式。

  所谓的“2+1”合作模式,“2”是指在学校接受两年的理论知识,“1”是指第三年到企业进行实践,或者顶岗实习,所有学习期满之后,到学校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授予毕业证书的一种教学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认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操作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才用得上。此外,在实践即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从企业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既减轻了家庭负担,同时又节省了学校实训的开支如器材、操作间等,使学校与企业实现双赢,这也是当前比较受欢迎的校企合作模式之一。

  3.“实践基地”模式。

  在校企合作中,有一种合作模式最为常见、也最受欢迎,那就是“实践基地”模式。学校寻找固定的酒店,并将其作为学生实习的基地,也就是设立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接受一定阶段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到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以便今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校企合作,故而是一种高职院校与企业实现共赢的育人模式,把实践操作提升到与掌握理论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将在学校接受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实现信息共享,校企共赢。

  1.校企合作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将培养一批“拿得出来、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然而,在高职院校中,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是放在第一位的,一些实训设备、设施的配备与高端酒店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难以真正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便利。因此,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到酒店中去真正参与管理和服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酒店专业课程改革,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校企合作强调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以及其他教学环节的安排中都需要酒店专业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实现与酒店岗位相衔接,增强高职酒店专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技能性,促进校企的“无缝”对接。在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中,把酒店的行业标准与院校的培养标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从而提升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做法及困境

  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如下。

  (一)人才培养与专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在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大多数的酒店管理专业都已开展校企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对企业和学校是互惠互利的,能满足各自需求。一方面,酒店能够解决短时间内的用工荒问题,满足酒店管理对人才需求的相关要求;另一个方面,从学校层面来讲,能够节省大量的实训费用,减少因实训需要购买器材、场地等。同时,对学生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实践兴趣有所削弱,势必对其能力的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酒店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不错,学校当前也与诸多五星、四星级酒店签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但是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与酒店管理的实践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难达到“三方共赢”局面

  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健全机制的保障,这也是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法宝之一。因此,多数高职院校都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不断通过健全机制加强与酒店的合作,增强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建立“政校行企”运行机制。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被广泛运用,也得到国家在就业方面的政策支持。但是,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典型的问题就是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是高职院校选取合作对象的标准不统一,在酒店业的发展中,每个地方的标准不一样,因此培养的酒店专业人才符合本地酒店的用人要求,但难以适应整个行业的发展需求;二是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上来看,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能符合特定酒店的用人要求,但是不一定满足其他地方酒店的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突破口。

  (三)校企合作大多流于形式,合作层次低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一些高校由于管理者不重视、认知不到位,导致校企合作沦为形式,虽然学校与酒店有合作,但并不大规模指派学生参与实训,只是组织学生象征性的参观而已,并不真正让学生到酒店去实习、去实践,使校企合作名存实亡,没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厦门南洋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分别是理论讲授、实践指导和毕业实习。一般而言,前两个环节是大一、大二年级在学校完成的,而毕业实习或顶岗实习一般在大三年级通过半年或者一年的时间在实训基地或酒店完成的。如何有效提升校企合作的效率,首先要在校内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积极地运用到实践中,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进而增强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提升合作的实效性。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与运用

  人才培养要着眼于培养满足酒店管理服务需求,拥有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理论与技能,从事一线酒店管理经营的服务型人才。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校企合作互动

  为了真正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确保其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符合。因此,在推进高职酒店专业教学改革中,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酒店专业的学生是要培养满足现代酒店发展需求的,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过硬的服务、管理、营销等一体化的管理能力。其次,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实现双赢的一种培养模式,要不断深化合作。在合作实践中,不只是单纯地由学校派学生到酒店去实习,而是要参与专业的设计、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环节的制定,确保所培养的学生符合市场需求。

  (二)构建学校、酒店、学生、家长“四方共赢”的合作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将推进校企合作制度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利益是推进多方合作的基础,因此,一是学校要做好学生的合作工作,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参与实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二是酒店要积极参与合作,健全合作机制,提升实训的效果;三是学生要对顶岗实习及其他的实训内容有深刻的认知,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实训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四是家长要鼓励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训,在真正的酒店管理与服务中提高服务技能。此外,建立联合型的校企合作领导机制,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化合作、互利共赢。

  (三)加强校企联系,分层次深入开展合作

  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专业共建,质量共抓,成果共享”.一是成立酒店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可以从酒店选聘专业的管理者及服务人员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计划、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等进行指导,从而制定全新的培养目标,深入课堂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与培训。二是与酒店企业签订协议,建立酒店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加大对酒店实习、实训设备与环境的建设投入。对于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需求(用人单位)为导向,制定培养目标,特别是实训的设计也要与酒店的要求相匹配。三是实行“订单式”就业模式。也就是酒店与学校商定相关的就业协议,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同时用人单位也要真正地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所培养的学生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酒店上班。总体来说,用人单位根据行业发展及自身规模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量,与厦门南洋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签订“供需合同”,共同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由学校负责酒店类管理学生的理论教学,两年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到协议酒店进行顶岗实习,掌握相应的服务与管理技能,实习完成之后由酒店做出相应的实践评价,最后回到学校完成毕业论文答辩、授予毕业证书。总之,学生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后,并过相关考核即可进入酒店工作。

  (四)加强师资建设,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旅游业的发展对酒店管理的人才数量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过硬的服务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酒店服务中游刃有余,为顾客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因此,在酒店专业人才管理中,要依托实训基地的专业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这也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酒店专业人才培养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一是选派高职院校的老师到企业中参加实训,结合酒店管理与服务的实际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同时也要及时地掌握酒店对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从而在人才培养与就业中寻求平衡点,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使校企合作顺利进行,从而实现双赢。二是加强与高端酒店的交流与合作,选聘一批优秀的酒店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实训或操作教师,定期开展专业讲座,让学生接受实践管理与操作方面的技能,从而为参加实训及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三是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以及顶岗实训等环节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由企业的专业老师负责审核,并针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水平,从而打造一支实践型的专兼职教学团队。

大学生毕业论文(合集五篇)

https://www.htctime.cn/lunwenzhongxin/147588.html

推荐访问

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学生毕业论文题目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通用3篇)

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专科毕业论文(锦集3篇)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工作记录(锦集3篇)

毕业论文

药学毕业论文500字汇编4篇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500字锦集三篇

毕业论文

学生毕业论文点评评语80句锦集三篇

毕业论文

学生毕业论文点评评语80句【3篇】

毕业论文

学生毕业论文点评评语80句精选三篇

毕业论文

学生毕业论文点评评语80句精选3篇

毕业论文

关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八篇】

毕业论文